今天是:
 
   
 
 
 
 
浅 谈 我 市 剌 参 增 养 殖 业

发布日期:2011-04-22 信息来源:威海市老科协 张起信字号:[ ]


海参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中大型经济种底栖生物,其种类繁多。仅我国沿海就有100多种,其中可供食用的只有21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沿海,以盛产于山东、辽宁沿海的刺参为最佳品种。刺参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据科学分析,每百克鲜刺参中含有76%的水份,215%的蛋白质,03%的脂肪,1%的碳水化合物,12%的灰分。同时它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酸性粘多糖等抗癌、抗衰老等活性物质。所以被人们誉为“海中八珍”之首。目前,其干品市场价每吨高达600多万元。而且市场广阔,前景良好。所以说加快发展刺参增养殖业,是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刺参的生态和生活习性

   刺参是冷温性底栖生物。主要以海底沉积物、有机质、微藻和微生物等为食。其适温范围较广,成参的耐温范围为035℃度,生长温度为525℃,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020 ℃。当水温超过20℃以后,摄食量虽无大的变化,但吸收量明显下降,生长变缓。当水温超过25℃,就进入夏眠期。刺参对底质要求比较严格,它喜栖于起伏不平、杂藻丛生的岩礁底质和有贻贝生长的石砾底质的海区,纯沙和稀泥底质均不适于刺参的生长和栖息。刺参是高盐性生物,最适盐度为28--32‰,当盐度长时间低于25‰,不但生长期速度减慢,而且还易发病。刺参虽然是底栖生物,但它的耗氧量较高,当水中的溶解氧低于2毫克/升时,摄食量就会逐渐减少,直至停食,导致死亡。刺参属趋光性生物,怕强光喜弱光,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刺参随个体的增长其栖息水层逐渐变深,一般体长小于5的幼参,多栖息于潮下带5m以内的水域;体长大于5--10左右的幼参,多栖息于510下的水域;体长1015的成参一般栖于10--15m的水域;在水深20m的水域也发现有少量剌参分布,但都是三令以上的大个体成参。刺参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当迂到危险和恶劣的情况,能自动排脏来保护自己,当条件适宜后,还能再生出完整的内脏,甚至把它横切成两段也可以再生成两个海参。当水温超过25度以后 它就自动砧进岩缝中或石块下进行夏眠。剌参生长较慢,当年的参苗一般在225;一周令的剌参一般体长在13左右;三周令的剌参体长一般在18左右,体重一般都超过100克以上。剌参的的行动缓慢,移动范围较小,因此它是一个极为理想的增养殖品种。

二.剌参增养殖的意义 。

1.经济效益显著。由于剌参具有极高的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一向被人们所睛睐,市场价高达600万元/吨,其生产成本一般不足40%。所以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有利于刺参自然资源的恢复。剌参的自然资源由于多年来的酷扑滥采,使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亟待修复。而开展剌参的增养殖业是恢复剌参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3.有利于充分利用海底资源。目前在海域资源利用方面,人们对于水面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有过之而不及,而海底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就显得十分不够。致使我市数万亩广阔的海底资源绝大部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甚至仍处于荒废状态,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开展剌参增养殖业就可以把其中大片的岩礁、石砾底质的海底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社会刨造宝贵的财富。

4.有利于改善海域的生态环境。由于年积月累,海底堆积着大量的各种单胞藻类、甲壳类、挠足类、微生物等动植物尸骸和有机碎屑,极易导致海洋底质环境的恶化。但这些有害物质却是剌参极好的天然饵料,在剌参摄食的过程中,自然起到海洋“清扫夫”的作用,这对改善海洋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目前剌参增养殖的基本状况。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剌参的人工育苗获得成功之后,剌参的增养殖工作在我国的山东、辽宁、河北、天津等沿海地区逐渐开展起来。规模逐年扩大,技术不断完善。目前我市的刺参各种形式的增养殖面积就达到10万亩之多,年产鲜参2500多万斤,年产值20亿元。剌参增养殖的形式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1.海底投石投礁增殖。即在适于剌参生长的硬底质海域,采用人工投放大料石或各种鱼礁,筑成不同形状的人工礁,改善剌参的生态环境,为其生长和繁衍栖息创造良好生态条件。其参礁构筑的形状和规模不一,用大石块构筑参礁的,有条状的,也有堆状的,每堆一般为3方左右,每亩一般不超过60堆。条状的一般条距不小于3米,条宽不小于25米,高一般不超过2米。用水泥预制件构筑参礁的,形状多样,但都必须具有良好的通水性、稳定性。

2.海底爆破筑礁增殖。大部份的海底岩礁,多为平板巨石,礁石表面多比较光滑,其上很少有浮泥杂藻附着,不利于剌参的生活栖息。若能通过水下爆破的方法改变其原来的状态,使其形成大小不等、错落堆列的乱石结构,这就会使海底形成许多的小涡流区,这样不仅容易沉积有机物,也有利于各种藻类的繁衍生长。从而,扩大了剌参的饵料面积和附着面积。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殖方法。

3.移种增殖 。对有些本来适合于剌参生长的岩底质海域,却没有天然的剌参资源分布,或剌参资源极为稀少,对这类海区我们可以人为地从外地移殖幼参或成参的方法,进行繁殖保护,经23年后,就会形成良好参区,其效果显著。

4.放流增殖。这是在经过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对适于剌参生长,但刺参资源量又较为稀少的大面积的海底岩礁海域,可采取人工放流参苗的方法进行增殖,这是提高剌参资源量的极为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我省已经开展的渔业资源修复计划的内容之一。

     5.利用养虾池塘进行虾参混养。即在池水较深1.5m以上,水交换条件较好的养虾池中,放养大规格的参苗,进行虾参混养。一般每亩放养5以上的大规格参苗不超过3000头,放商品虾苗不超过3000尾。池塘养参必须在清池消毒之后在池底用石块或瓦片筑成不同形状的人工参礁。为剌参提供栖息的条件。

6.潮间带筑池养参。即在低潮区—中潮区的岩礁地带,人工建起坚固的围堰,保证在高潮时池水基本能注满,干潮时也能保证1米以上的水深。池内要用石块或预制构件等筑成人工参礁,以便于剌参栖息。

7.浅海网围养参。这种养参方式,多是选择适于剌参生长,安全条件较好,湾口较小的半封闭海湾中进行。在湾内筑人工礁,在湾口处设双层拦网,拦网的底绠要牢固地固定于海底,上绠用浮漂托起。网的下部分的网目要尽量小些以防参苗逃逸,上部分的网目要尽量大些以利通水,减小阻力,有力于安全,这样既可防止参苗逃逸,又可保证安全生产。放养密度可根据天然的参苗密度和投放的参苗规格而定,一般总密度35头/为宜。另外还要根据刺参的生长情况适当地投喂人工饵料。

8.鲍参混养。由于鲍鱼是以藻类为食,要人为地投喂新鲜海藻或配合饵料来满足其摄食的需要。而剌参则以底栖微藻和有机碎屑为饵料,所以鲍的粪便及代谢物就是剌参的极好饵料。在剌参摄食的过程中还能起到了清扫夫的作用,二者起到了互促互利的作用。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广泛应用于陆上的养鲍池中,或海上的筏式养鲍笼、养鲍筒等进行鲍参混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混养剌参的密度不要过大,陆地的养鲍池一般混养2-3头/剌参即可,海上养鲍笼每层一两头即可。二是,混养的参苗要大,特别是在养鲍笼中混的参苗最好体重能在50克左右。目前,鲍参混养还有一种沉箱养形式,即在潮下带有岩礁杂藻分布的海域,投放大型沉箱,箱内堆有大型石块,箱体周围用目大1-2的尼龙网包好,箱的上端有袖网,其上扎有浮漂(用作鲍的投饵用)。一般2×2×2M的网箱,每箱投放鲍苗2500头,投放参苗400-500头为宜。

四.我市发展剌参增养殖业的有利条件。

1.我市近海拥有数万亩岩礁地质海域,开展刺参增养殖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据1982年国家海岸带调查资料表明,我市近海拥有3.8万多亩岩礁、石砾底质的海底资源仅荣成就有3万亩。其中,水深515米的礁地带就有近2万亩。这里海流畅通,水质良好,盐度适宜,饵料丰富,海水年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25℃,最低不低于2℃。非常适于刺参生长和繁育,与其他海区相比,剌参的夏眠期可缩短20-30天。这对开展剌参的增养殖生产极为有利。

2.剌参人工育苗技术已经成熟,可为实现剌参增养殖业提供充足的苗种。目前我市有大小近300家海水育苗场家,其中大部分育苗单位都已经成功地掌握了剌参的全人工育苗技术,能有计划地进行剌参的苗种生产,可为我市剌参增养殖业提供充足的苗源。

3,剌参人工增养殖技术已趋完善。我市剌参增养殖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广大的水产科技人员和渔民群众,已摸索和积累了许多成熟的剌参增养殖技术和宝贵经验。如,利用虾池养参、潮间带建池养参、鲍参混养、海底投石筑礁增殖、网围增殖等等。这些技术已被生产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

4.我市拥有国家级的刺参良种场、刺参养殖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并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黄海所等多处科技协作单位的大力配合,可为我市剌参的增养殖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可深入地进行剌参的良种培育,刺参人工育种技术,剌参的增养殖技术,剌参的人工配饵制作技术,剌参的深层加工技术等研究。

五.目前我市刺参增养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科学论证,急于盲目投产。目前我市从事各种不同形式刺参增养殖生产的单位,多达上千个,但真正盈利的单位却不多。据荣成市的初步调查,盈利的仅占35左右,保平的占35左右,亏损的占30左右。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在开发之前,缺乏科学论证所致。有的利用养虾池塘进行养参,由于水深过浅,水交换量过小,结果不仅参长得慢而且死得多,结果造成亏损;有的由于参池离河口太近,汛期海水的盐度过低,而导致失败;有的在潮间带建池养参,为了省钱建选在高潮区,结果由于海水交换量过小,水深过浅,而导致失败;有的是由于缺乏科学管理,而导致失败。等等。

2.养殖密度大 ,生产周期过长,而导致亏损。调查研究中发现,亏损单位中有不少的是由于不从实际出发,一味地为了追求高产量,人为的增大放苗密度,由于饵料、增氧和水交换量等条件跟不上,结果参长得慢,死得多,周期长,而造成亏损。

4.由于病害造成参苗大量死亡,而导致亏损。由于水环境和管理不善、参苗质量差、放养密度不合理、病菌病毒感染等诸多原因而导致刺参白烂、吐肠、浮水等病症发生,结果使参苗大量死亡而造成亏损。

.应对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1.因地制宜,搞好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确保我市刺参增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的前提。所谓科学规划就是要根据我们已获得的可靠调查资料和目前的客观实际,将我市的近海海域进行科学地分类、分区,因地制宜地规划出我市刺参增养殖生产的发展范围、发展内容、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凡适于刺参底播增养殖的海域就搞刺参底播增殖;凡适于潮间带建池养参的就搞建池养参;凡适于虾参混养的就搞虾参混养,等等。切实作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发展,避免盲目性。

2.注重科技投入,加大研发力度。要针对当前困绕我市刺参增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走产、学、研联合之路,进行立题研究。特别是在刺参新品种培育、刺参的病害防治、不同环境的养殖容量、增养殖密度以及刺参增养中,设施渔业的工程设计等问题,都要尽快解决。从而为刺参增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扫平前进的道路。

3.建立科技队伍,普及刺参增养殖技术。要采用各种形式、各种途径、各种方法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加强一线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广泛传授刺参增养殖技术。使他们尽快掌握刺参苗种培育、人工养殖、底播增殖、科学管理、鱼礁制作、参池建造以及刺参病害防治等方面技术。

4.领导重视,政策扶持。任何一个产业要作大作强,没有各级政府有力支持和大力扶持,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要实现我市的刺参增养殖业到“十二五”末,刺参的总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要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广大渔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把我市刺参增养殖业作大作强,使之成为我国北方最大刺参增养基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