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威海是海洋大市,海洋产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海水养殖在海洋产业中又占有重要地位。为进一步加快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服务我市蓝色经济先行区建设,市科协自今年4月开始,组织专家对我市海水养殖的规模、分布以及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状况进行了调研,并于10月22日邀请中国海洋大学缪国荣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方建光研究员、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李美真研究员、中国老教授协会海洋经济技术分会烟威专家委员会副会长王义民研究员等海水养殖领域的知名专家及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和部分涉海养殖企业,召开了“威海海水养殖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学术会议”。会后,我们将专家建议加以整理,最终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威海海水养殖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海水养殖的发展趋势与意义
专家分析,到2020年我国对海洋食物的需求量将达到4000万吨/年。目前,海水养殖产量和海洋捕捞产量均在1500万吨左右,根据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状况,海洋捕捞产量将长期维持零增长。为满足4000万吨海产品的年需求量,到2020年,海水养殖产量必须翻一番,这一艰巨的任务,将主要从我国近海生态系统获得解决。但是,如何确保海水养殖业持续高效产出?如何确保养殖产品的食品安全?如何确保海水养殖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如何实现海水养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应对。
从我国海水养殖发展的历程看,基本完成了以注重经济效益为主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二者并重的转变,要实现海水养殖新的更大的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变养殖方式,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筹转变。三者中,生态是基础,是前提。生态渔业,就是根据养殖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结合养殖载体的环境条件(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因子)合理搭配养殖品种和数量,采用先进的养殖方法和管理措施,促其生态平衡,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目的。
威海是海洋大市,海洋产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海水养殖在海洋渔业乃至整个海洋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市委书记王培廷同志在接受中国渔业报记者采访时讲到,“当前正在重点培育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加快推进由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一是海洋渔业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继续扩大以海参、鲍鱼、对虾、鲆鲽鱼为主的名优养殖,争取到2012年名优养殖产值达120亿以上……”。市海洋与渔业局编制的“威海市渔业振兴规划”中也提出,到十二五末年产值过10亿元的7个主导养殖品种的总产值共238亿元。其中海参100亿元、鲍鱼42亿元、海带42亿元、扇贝20亿元……以上数据足以说明海水养殖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二、海水养殖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9年,山东省海水养殖产量381.4万吨,威海海水养殖产量120.2万吨,几占全省1/3,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威海海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等养殖品牌,享誉海内外。在肯定成绩同时,我们也看到,海洋资源开发的潜力还很大,海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我市与邻近的青岛、大连、烟台等地相比,在生产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与培育,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其主要表现:一是水产良种场体系建设与海洋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二是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力度和规模还有较大的空间。目前,在荣成桑沟湾海区开展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已经可以实现产业化生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规模较小。三是养殖种类结构不够合理,部分海区养殖密度大大超过了养殖容量,导致养殖海区的营养盐比例失调,生态环境恶化。四是围填海挤压了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空间。五是海水养殖企业群体多以“散户”为主。养殖户分散,经济势力、技术势力弱,生产缺乏长远规划,不利于养殖区域和产品的科学布局。
三、对策建议
参与本次调研活动的专家,常年活动在我市渔业生产一线,对我市的海况条件、生产结构、技术水平、存在的问题都比较了解,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开诚布公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海带良种繁育基地
威海是一个海带生产大市,产量占全国的40—50%、全省的80%,生产主要集中在荣成市,建有从苗种生产到海上养殖再到加工销售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比较明显,但威海却没有海带良种繁育基地,不利于威海海藻生产的长远发展。虽然海带养殖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但海带育苗环节却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仅荣成10家育苗能力过4亿株的育苗企业年用电量1650万千瓦时以上,向近海排放氮20吨、磷2吨以上。经过海藻专家和广大养殖人员的努力,“海之宝”小海带多茬育苗多茬养殖技术,已在荣成试验成功。海带育苗时间从70天左右缩短到45—50天,克隆育苗更缩短到26天,育苗时间缩短,不但节约能源、减少排放,降低生产成本5成以上,而且实现了海带一年多茬养殖。养殖的鲜食小海带碱性品质显著,口感脆嫩、滑爽,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很好。为此,在荣成建立海带良种繁育基地,负责全市海带良种的选育与良种种菜的供应,实现海带苗种的选育改良和育苗的节能减排,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
(二)建立海水养殖专业研究机构
海水养殖在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地位和发展目标,要求建立相应的海水养殖专业研究机构。这有利于集中人、财、物资源,开展养殖发展方向、发展方式选择和生态容量、养殖效益评估论证等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以及高端规划工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和智囊;有利于发挥专业特长,开展海水养殖适用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和产学研合作,为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搞好海洋藻场建设
研究证明,藻类在养殖水域的环境修复作用巨大,养殖1吨大型藻类可吸收:200-300公斤的碳、20-30公斤的氮、2公斤左右的磷。鉴于海藻突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把海洋藻场建设作为海洋渔业资源恢复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的重点来发展。一是继续加大力度,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人工鱼礁投放和参鲍贝底播放流等方法,积极发展近海人工鱼礁,增殖大型海藻,保护和改善海底生态环境。二是积极推广海藻池塘栽培技术。利用大型海藻可大量吸收养殖废水中的氮、磷、碳等生源要素的生理特性,将多种海藻引入池塘栽培,使养殖水质达到氮磷平衡,降低或消除池水富营养化,为养殖动物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进行的“大型海藻池塘栽培与生境修复”项目,通过在海参池塘栽培鼠尾藻、马尾藻、脆江蓠和龙须菜四种大型海藻,使池塘海水水质大大改善,其氨氮、硝氮和活性磷的含量分别下降了40—55%、30—45%和42—53%,溶氧量增加1.5倍左右,特别有利于海参生长。我市目前大力发展的海参产业项目非常需要这项技术。三是大力发展以海带、裙带为主的海藻生产。发挥我市海带产业优势,加强养殖规划和监管,采用间、轮、套等养殖方式,合理布局养殖区域和搭配养殖品种,既保证海带生产,又扩大海洋藻场建设,使养殖区生态环境得到维护,一举多得。
(四)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与技术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唐启升院士主持的973项目的研究成果,是一种具有良好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养殖模式。欧美发达国家正处于小规模研究阶段,我国在山东、辽宁某些海域已经达到了产业化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我市荣成桑沟湾海域基于养殖容量的鱼-藻-贝和鲍-参-藻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与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越来越显著。俚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鲍—参—海带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示范区研究表明:单养海带,每亩产值仅为5000元左右;将海带与鲍综合养殖后,每亩产值提高到15万元左右;将刺参放入鲍养殖笼内与鲍混养,刺参摄食鲍的排泄物、有机碎屑等,可大大降低养殖对水域的环境污染,同时,每亩增加利润1.4万元左右。这种基于生态水平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代表着世界海水养殖的发展方向,正在担起威海海水养殖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任。
总之,加强海水养殖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我市海水养殖业调结构、转方式,实现蓝色经济先行区建设目标,政府责任重大。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长远规划,首先保证渔业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投入,加强政策调控和监督管理,着力引导海水养殖业向生态渔业转变;通过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海水养殖业科技含量,引领海水养殖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