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是中国传统的贝类养殖品种之一。目前,中国海水养殖产量超过1300万吨,海水养殖面积达160多万公顷。在海水养殖品种中,贝类由于投入成本低、单产高等特点,已成为沿海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贝类养殖占海水养殖的比重高达80%以上,而贝类养殖中又以牡蛎养殖为主。
有数据显示,近10年,中国牡蛎养殖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06年我国牡蛎养殖产量为389万吨,占我国贝类养殖总产量的36.6%,占世界牡蛎养殖总产量的81.5%(2004年),产量居全世界首位。
一、乳山牡蛎筏式养殖生产的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来,在乳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牡蛎养殖已经发展壮大为乳山十大富民产业之一。2010年牡蛎养殖总面积达3万亩,牡蛎产量达22.4万吨,占乳山市海水养殖年产量74.6%,比2009年提高10.3%。已使乳山市成为胶东半岛最大的牡蛎养殖基地。
乳山市牡蛎筏式养殖基地创建过程中,主要进行三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一是牡蛎筏式换季育肥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即每年的4—6月份,育苗企业进行牡蛎人工育苗,然后送到外地进行养殖,经过一年多的异地养殖后,来年9月上旬,再把这些虽然个体已长到商品规格、但肥满度和出肉率低的牡蛎成苗运回来,通过挑拣、去杂,装入9—10层的养殖笼里,进行育肥养殖。到10月底,经过60-80天的筏式育肥,牡蛎重量可增加10-15%,亩产量可达7000多公斤,肥满度可达到14-17%,亩纯收可达到4000多元。11月底以前,可进行第二批牡蛎筏式育肥养殖,再到翌年1月便大批量连续收获,可一直持续到4月。
二是牡蛎卸载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创建牡蛎养殖基地前,牡蛎养殖户从养殖区装满牡蛎到岸边卸货时,都是双人肩抬卸货的,一船牡蛎从海上运回来需要十多人3个多小时才能抬到牡蛎处理厂,不仅费时、费工,加大了牡蛎生产成本,还严重的制约了牡蛎养殖规模的扩大。推广牡蛎卸货机械化以后,只要两个人把满船的牡蛎连船带人绑缚在拖拉机拖盘上,不用半小时就可在卸货区把牡蛎卸下。极大地节省牡蛎生产成本,提高了牡蛎生产效率,使牡蛎养殖面积得以迅速扩大。
三是牡蛎产品冷藏加工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以前,养殖户生产的牡蛎绝大部分从海上拉回直接卖给客商,不仅销售方式单一,而且价格低(每市斤只有0.3-0.4元)收入少,而且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受制于人。随着牡蛎筏式养殖基地的创建,冷藏加工企业的增加和牡蛎肉、半壳冷冻技术的推广普及,牡蛎养殖户销售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销售价格增长一倍多,收入有了大幅增长。现在牡蛎养殖户已实行订单生产,根据市场需要,自主按排生产不同规格的牡蛎。
到目前,牡蛎筏式养殖基地辐射养殖户达到了1200家,全市牡蛎加工企业达7家,2010年加工牡蛎产品1万吨,主要产品有单冻牡蛎肉、半壳牡蛎等,出口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000万美元。除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外,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据统计几年来共安置捕捞渔民调整生产方式转产转业和度假区失地农民5658人,从事牡蛎养殖生产成为牡蛎养殖专业户。同时,全市共有96个渔村28000人农村的男、女劳力为牡蛎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服务,牡蛎生产服务收入已成为其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目前,牡蛎养殖已成为乳山市海水养殖的特色“拳头”项目,为半岛蓝色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随着筏式牡蛎养殖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主要有:
1、牡蛎苗种放养密度不尽合理
牡蛎筏式养殖初期,牡蛎养殖设施的设置原则:首先划分海区并确定位置,留出航道,行向与流向成垂直,行距10-20米。如果是吊养方式一般筏长60米左右,每筏可吊养牡蛎100串。笼养方式间距为一根60米的浮绠挂100笼。 无论是吊养或是笼养,每400串或笼统一为一亩。一亩放3-5公分牡蛎苗8万粒。
而近几年,有些牡蛎养殖户为了追求产量和效益最大化,同样是4台架子每台浮筏长度由原来的60米延长到120米,行距仍然是20米,加大挂笼数量和单笼层数(由原来每笼7-8层,变成现在的每笼10多层),基本上是原来的4倍。这样一来,虽然产量比以前增加了,但由于牡蛎苗的放养密度的增加,造成单位面积养殖区内牡蛎饵料不足,因为牡蛎完全依靠自然海区的天然饵料生物,以单胞藻为主。密度过大影响牡蛎摄食和生长。同时,也不利于养殖区内的水体交换,易发生牡蛎的病虫害,造成经济损失。
2、赤潮和水域污染对牡蛎养殖时有危害
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牡蛎养殖区沿岸虾池、育苗池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有的未经处理就大量排放,造成河口、港湾和沿岸近海水域的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导致赤潮的时有发生。赤潮不仅会恶化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海洋资源,而且由于赤潮生物(一些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往往是赤潮区严重缺氧和出现大量赤潮生物毒素。就是我们的牡蛎养殖放苗过程中对杂质处理不好的话,也会对牡蛎养殖造成自身污染。笔者2009年9-11月份对乳山牡蛎养殖生产情况调研中,就发现2009年乳山牡蛎养殖用苗大多取自荣成市的俚岛、石岛和烟台一带。牡蛎苗杂质特别多,约占当年乳山市牡蛎用苗的1/3,有的养殖单位牡蛎苗杂质甚至达到1/2。这些牡蛎苗杂质被拉到乳山后,有的养殖单位就很认真的找人在岸边将牡蛎苗的杂质加以剔除,而有的牡蛎养殖单位为了节省成本,就连苗带杂质全部装笼挂在养殖区的绠绳上。在七、八、九月的高温季节里,这些杂质腐烂变质造成了牡蛎苗的大量死亡,个别的养殖单位又把已死亡的牡蛎苗倒在养殖区的海里,污染了整个养殖区的水质。给养殖区内牡蛎养殖单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种质混杂,影响乳山牡蛎市场效益
目前乳山筏式养殖的牡蛎苗种质量普遍较低,大多是褶牡蛎品种,优质的太平洋牡蛎苗种比例较少。“良种不良、原种不原”使种质的抗病性下降,发病率增高,牡蛎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这样就导致长成的牡蛎种质混杂,形状不规则,影响市场效益。
“生鲜食用牡蛎——‘生蚝’是流行于欧美、日本的美食,价格十分昂贵,每只牡蛎单价在1美元左右,是作为加工原料的普通牡蛎价格的40至50倍。几年前,有个日本客商想联系进口乳山牡蛎,但经过现场考察后,最终因为乳山牡蛎个头不均匀、种质较杂等原因取消了合作计划。
4、牡蛎育苗水平不高,满足不了生产需要。目前,乳山市共有10多家牡蛎育苗单位,但由于技术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育苗成活率和苗种数量低,远远满足不了牡蛎生产的需要。受自然条件限制,养殖户大多将种苗放在外地过夏,再从外地购买半成品牡蛎回来育肥,品种多为褶牡蛎和太平洋牡蛎。养殖户们将半成品牡蛎采购回来后,采用筏式养殖,以群体养殖为主,少数为单体牡蛎
5、牡蛎加工产品单一,质量低,附加值小。虽然乳山牡蛎中大型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家,但大部分只是对牡蛎进行简单粗加工,而没有开发像牡蛎酱、蚝豉、蚝油、牡蛎碳酸钙制剂等附加值高的产品,乳山牡蛎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虽然目前乳山牡蛎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但在高质量、深加工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离《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海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研究海洋生物制品开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开发即食食品、模拟食品、功能性食品,扩大海洋保健品、海洋药品生产规模,支持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实施一批精深加工项目,打造全国重要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要求还有差距。
二、规范牡蛎生产管理 促牡蛎产业健康发展
3月25日,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推进大会举行,《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发展原则:“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坚持海陆统筹发展,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化,坚持突出威海特色,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到2015年,威海市海洋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水产品产量达到220万吨。”
按照“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结合牡蛎养殖业的目标是向人类提供质量高、产量多的安全食品,因此在生产出高的成活率,健康的牡蛎的同时,要求养殖生产系统的生态功能免于遭受破坏,要有良好的养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资源不破坏,水生态环境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破坏,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既能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威胁的持续性发展。
1、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开展牡蛎筏式养殖海区承载量调查,合理控制密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聘请有关专家对我市的浅海水质、底质、海流、水域基础生物量等进一步检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养殖海区,对现有的15米等深线内牡蛎养殖区布局要和该区域的承载量相匹配,超负荷的养殖单位要外迁。对15米-30米等深线牡蛎养殖区也要做好规划,积极开发利用,这是今后乳山市牡蛎发展扩大养殖面积的主战场。
科学控制养殖密度,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放养某种牡蛎(如太平洋牡蛎或褶牡蛎)的密度要合理;二是混养的不同牡蛎品种的搭配要合理。因为不同品种牡蛎生物学特征有所不同,对水域环境因子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必须要个性化养殖。合理放养牡蛎苗种,是对养殖环境的一种优化管理。大量经验证明,这种养殖方式不仅具有提高单位养殖水体效益和促进生态平衡的功能,而且具有保持养殖水体中正常菌丛调节微生态平衡,预防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作用。
继续推广太平洋牡蛎育肥养殖技术,实行牡蛎养殖区轮养和休闲制。海区可以利用半年时间进行自我调整、修复,有利于饵料生物的繁殖和海区环境的改善。
大力推广生态养殖,积极发展藻类养殖,并根据不同品种在生态系中的互补性,合理搭配养殖品种,推广多品种混养、间养、轮养。保护养殖海区环境,保证牡蛎养殖生产的有序高效。
2、重视牡蛎苗种培育,提高苗种质量。加强牡蛎苗种生产调度管理,确保牡蛎养殖用苗供应。
在牡蛎苗种培育方面,应注意做好二个方面工作:一是要选育抗病能力强、市场价值高、适应性强的牡蛎品种,如太平洋牡蛎。实践证明:它具有许多优点: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抗病力强,产量高,软体部肥大,出肉率高,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人们喜食的海产佳肴,素有“海中牛奶”之称,是一种适合我国沿海养殖的优良品种,大量出口,经济效益显著,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在育苗过程中,要注意对太平洋牡蛎进行提纯复壮,优化种质,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生产需要。二是要注意引进新牡蛎养殖品种,避免“近亲繁殖”、品种混杂、种质退化、抗逆能力下降的现象发生。
另外,通过和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牡蛎单体育苗和单体养殖试验,养殖出形状标准,个体大的牡蛎成品,提高牡蛎产品的质量。
3、发挥水产动、植物检疫作用,对牡蛎养殖区水域主要理化因子(温度、盐度、溶解氧、PH、有机质耗氧量、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和生物因子(浮游植物的种类和优势种机器数量,异养菌的种类和弧菌数量等)进行定期检测。有利于对牡蛎重大流行病,特别是暴发型病毒传染病的预防和有效控制。
同时,加强苗种质量检测,逐步做到苗种出售要凭质量检疫合格证。加强牡蛎引种工作的管理,对外购的牡蛎苗种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疫和病害检疫力度,合格后方可用于养殖生产,防治病害传播。
4、加大培植龙头企业力度,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骨干企业群体。围绕打造品牌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加快乳东、银海达、环宇、同仁、华隆等重点企业的发展步伐,提供条件鼓励其膨胀壮大。提倡产、学、研结合,鼓励加工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进行科研开发,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牡蛎产品加工领域转移。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扩大牡蛎产品的加工数量,提高牡蛎产品加工水平。
5、发挥“乳山牡蛎”品牌效应,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坚持创企业品牌与创产品品牌并重,走以产品品牌带动企业品牌,以企业品牌保证产品品牌的路子。大力推广应用国家水产品加工质量标准,引导牡蛎加工企业开展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实施品牌带动、主导产品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和规模化牡蛎养殖基地带动战略,把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结合起来,把养殖加工流通结合起来,推进牡蛎产业化经营。
春风浩荡,“蓝潮”涌动。让我们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视野下,抢抓“蓝色”机遇,统一思想,凝聚合力,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做出新贡献。